2387(2387)

撰文|龙山

(本文根据骆玉华提供的资料编辑整理,图片提供骆玉华)

世上有朵美丽的花

那是青春吐芳华

铮铮硬骨绽花开

沥沥鲜血染红它

啊~啊~

绒花,绒花

......

每当听到这首歌,我便想起了我的往事,我的青春芳华。

2387,我把青春献给了你

2387厂鸟瞰图

辛酸的童年

还是从我小时候说起吧。我家住武汉硚口区,祖籍汉川县。父亲年轻时候从汉川乡下来到汉口码头,靠出气力谋生,后来手里有点小钱便租了一间房子,摆摊做些小生意糊口。1947年的新年,我便出生在这样的一个贫民家庭。由于父母目不识丁,不会起名字,就顺口给我起了个小毛的乳名,这个名字一直叫到武汉解放后。1949年5月,解放大军开进了武汉,全城敲锣打鼓、欢庆鼓舞,庆祝武汉解放了。那时候我才两岁多,母亲抱着我上街迎接解放军进城。

2387,我把青春献给了你

图为解放军进武汉城场景

1951年的一天,硚口区街道派出所的两位民警到家里查户口,我那时候有5岁了,躲在母亲身后不敢见人。有位民警边登记户口边和蔼地对父母说:你们该给骆小毛改个名字,以后长成大人了还叫骆小毛就不好听了。

我母亲喏喏地说:我们没读过书,不会给伢儿起名字。

户籍民警沉思了一会儿说:如今解放了,伢儿长大了要好好学习,为建设新中国,振兴中华做贡献,就叫骆玉华吧!

我父母满口答应并道了谢,从此,我便有了大名叫骆玉华,一直伴随着我读完小学、初中和中专,到鄂西支援三线建设,直到如今。

1954年夏秋,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,这一年,是武汉解放的第5年,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,暴雨引发内涝,武汉市区变成了一片汪洋。

2387,我把青春献给了你

1954年夏秋武汉遭遇百年洪灾

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,武汉人民没有丝毫退却。市人民政府一声令下,数十万武汉人义无反顾地扛起铁锹,背着箩筐奔上堤岸。他们来自武汉市的各行各业,约占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。此后,武汉军民战天斗地,挖土筑堤,上演了真实版“愚公移山”,将武汉郊区的一座荒山陈家山挖成平地,此地后改名为陈家坪。在武汉党政军民与洪水猛兽展开了持续100多天的殊死搏斗,奇迹般地保住了华中重镇大武汉。

2387,我把青春献给了你

武汉军民抢修大堤

我父亲正是在这种万人抗洪抢险的时刻,积极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,参加了保卫大武汉的抗洪保大堤的战斗。随后不久,父亲因为抗洪守大堤而得了吸血虫病,政府安排父亲住进了大医院,免费进行治疗。母亲带着我去医院看望父亲,只见父亲渐渐消瘦,脸上蜡黄,腹部却喷涨如鼓。那时候医疗条件毕竟有限,到1955年,父亲终因医治无效,撒手人寰。

父亲病逝后,孤儿寡母一家人没有任何收入,苦命的母亲咬着牙带着我们年幼的姐弟三人艰难度日,直到后来姐姐参加了工作,完全靠她那一点微薄的薪水养活全家。那时候,为了家里生计,母亲从街道上接一些手工活拿回家做,我边上学,边帮着母亲做活,诸如拆棉沙、糊火柴盒、勾手套、挤虾米等等脏累苦的活儿,我那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叫苦和累,只知道帮着母亲干活就能赚点柴米钱,不饿肚子。

为了补贴家里,我和姐姐经常提着篮子到菜市场捡别人丢弃的烂菜帮和菜叶,拿回来洗干净,放点盐炒炒就是一顿佳肴。记得有一次,我和街坊邻居的小伙伴到汉口航空路飞机场附近的菜地里捡菜叶,我们几个正捡着农村菜地里收获后还剩下的烂白菜,谁知突然冒出一个农民边喊叫边追我们。我当时年龄最小,跑不动落在最后边,农民一把捉住了我,并夺走了我手中的菜篮子,我当时害怕的哇哇地哭起来了。农民见我年纪小就放了我,我一路哭着回到家里,无助的母亲搂着我一起流泪。第二天,母亲央求熟人带我去机场,找到那个农民家里说尽了好话,才要回了菜篮子。

回忆童年的辛酸往事,泪流满面。

从学校到三线

我在上小学之前读过两年私学,当时虽然家里很穷,但目不识丁的父母还是坚持送我去私学读书,因为他们吃了很多不识字的亏。1956年,我进入武汉市中山巷小学就读六年初小。因为童年的辛酸使我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,所以学习上进,成绩优秀,进入武汉市廿四女子中学就读初中。1965年秋季,初中毕业后考入武汉军区后勤军需工业技校3510分校(姐姐工作的3510工厂)这是一所半工半读的军需工业技校,当时学校按专业分别在总后所属的3303厂、3506厂、3510厂和3604厂办学,3510班于1966年并入3604厂成为“65机制2班”。

进校不久,“文革”开始,很多地方学校已经开始“停课闹革命”了,但是,受解放军三总部之初关于“军队院校不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”指示的约束,我们照常在学校按部就班地上课、实习,由此也成就了我们专业技术和专业理论知识的积蓄。

1969年技校毕业,正逢三线建设高潮,我们机制专业102名毕业生按照总后要求将集体分配到鄂西北均县(今丹江口市)地区的总后2387工程筹建处。

2387,我把青春献给了你

欢送支援三线建设

我当时22岁,从武汉总后学校毕业到支援鄂西三线建设,这个弯转得有点急,但在那个年代,为了响应“好人好马上三线”的号召,大家义不容辞地离开大武汉,奔赴鄂西北三线去建功立业。

回家后我边收拾行李,边告诉母亲我要离开武汉,去鄂西北大山里支援三线建设,母亲顿时眼泪汪汪。在我之前,姐姐到3510厂上班了,弟弟到宜昌地区插队落户了,身边唯一剩下我还在读书,现在却一声令下要远去鄂西北大山深处,母亲一时有点难以接受。苦命的母亲是意志坚定的人,虽然她只是个家庭妇女,又不识字,但是,只要是政府的号召她是坚决拥护的。她是旧社会吃过无数苦的人,解放后,新社会、新政策深入人心,让她这个苦命人看到了儿女们成长的希望,所以母亲非常支持我去三线,一直送我到汉口车站,直到我登上西去的列车。当列车终于缓缓启动时,站台上送行的母亲挥手掩面,

车厢内噙着泪水的我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,再见吧!妈妈,这一别不知道何时还能相见?妈妈你一个人要照顾好自己。

我如同离巢的小鸟,随着西去的列车离开了大武汉,离开了家,从此我孤身一人在大山深处,坚守工作,直到退休。

难忘的2387

火车一路向西疾驰,经过大约13个小时的行程,于次日上午抵达老河口站。当时的2387工程筹建处的10辆解放卡车已经在车站等候多时。我们背着行李,兴奋地爬上汽车,一路高歌驶向大山深处。下车后,等待我们的是一条黑黢黢的山沟,两排简易的库房。经筹建处管理人员的安排,我们女生住在一排库房里,早上起床后,发现房间的地面上还长着绿油油的草,一只蛤蟆从床下蹦出来,吓得胆小的女生“哇哇”大叫。

2387,我把青春献给了你

我们初到三线,从学生身份转换为学员,每天早上,伴随着起床号的催促,我们必须在40分钟内完成穿衣、如厕、洗漱、排队买早点、边吃边爬山、翻过一道山梁(当时进厂的咽喉隧道正在施工),赶到工厂老办公室前接受各项任务指派。中午,再翻山越岭回乔子沟吃午饭,午饭后再翻过山梁去“上班”,“下班”后又翻山到乔子沟睡觉。

1969年至1970年间,我们的任务是配合工程队搞基本建设,主要是制作水泥砖,挖掘办公楼、工房、家属楼的地脚,搬砖瓦等工作。当时,在老师傅的带领下,我们翻山越岭到浪河河滩上筛砂子,做水泥砖,一块砖晾干了重达20公斤,大家就利用下班时间,将晾干的水泥砖肩扛背驮运到工地上。那时候,加班是没有加班费的,完成任务后每人发一张加餐劵,到食堂里吃一碗肉丝面,大家心里都感觉暖暖的。

2387,我把青春献给了你

2387老厂遗址

当时,工厂正在初建时期,条件非常艰苦,由于没有澡堂,学员们洗澡成了难题,很多女生不堪忍受,躲在宿舍里哭。筹建处为了解决洗澡问题,专门建了一个大锅炉烧热水。晚上下班回来,学员们端着盆子或拧着铁桶去打热水,回到宿舍里擦洗一番。所以,只要晚上一下班,烧水的老师傅就赶紧喊:女娃们下班了,快烧热水,免得她们回来哇哇地哭。

当时,厂区通往外界的大洞口(隧道)正在修建,里面搭了好多脚手架和高跳板,我们上下班出进都不方便。有一天,我下班走着走着,一脚踏空,人就一下子掉下去了,幸好被脚手架挂着衣服,吓得我大叫,大伙闻讯赶快把我拉上来扶在跳板上,这才避免了一次事故。

2387,我把青春献给了你

骆玉华在家里包粽子

记得修建工厂水塔的时候,全厂职工不分昼夜奋战在工地上,甚至连家属、学生们都参加了战斗。大家边喊着口号:三线建设要抓紧,边往山上运送建筑材料,有的扛水泥包,有的抬砂石,有的挑水,几百人的运输队伍,一步一步住山上挪动,连成了一条涌动的风景线。那团结协作的场景,那激动人心的画面,至今仍然保留在记忆深处。

2387,我把青春献给了你

骆玉华在参加会议

经过近一年的基本建设,2387的生产区厂房和生活区部分宿舍基本完工。1970年4月15日,工厂宣布正式投产,我们开始分到车间上班,我当时分到检验科,一直工作到1990年,后来又调到厂办档案保密室工作,香港回归那一年光荣退休,这才离开三线,回到阔别多年的武汉。

2387,我把青春献给了你

骆玉华与同事合影

回首往事,仿佛昨日,历历在目。我们这些与共和国差不多同龄的人,在童年、少年时代经历艰苦生活;到了芳华年代,却把青春年华献给了三线建设;临到退休了遇到企业改制,退休薪资与我们一生的奉献,却不成比例。即便如此,也没后悔过,我们至少参加了共和国的特殊时代的三线建设,为巩固国防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。

2387,我把青春献给了你

大山里的2387,时常还在梦里!

发布于 2023-01-08 19:01:06
收藏
分享
海报
265
上一篇:韩币今日汇率人民币银行价格(今日汇率20221213) 下一篇:京北方(天风证券给予京北方买入评级)
目录